免费创建纪念馆
下载官方APP
古意中元:千年习俗里的慎终与温情
2025-09-04 21:54·天堂念

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,在古代又称 “盂兰盆节”“鬼节”,是承载着 “慎终追远” 文化内核与 “普渡众生” 慈悲情怀的传统节日。彼时没有现代的网络祭扫,也无便捷的交通,古人以虔诚的仪式、细腻的心思,在烟火与灯火间,搭建起生者与逝者、人间与幽冥的情感桥梁,让思念有了具体的模样,让敬畏有了庄重的表达。

一、宫廷与民间:自上而下的 “祭亡” 仪式

古代中元节的祭祀,上至宫廷,下至百姓,皆有严谨流程,且因阶层不同,仪式细节各有侧重。

宫廷祭祀多与 “国祭” 相关,彰显对先祖与亡灵的敬重。据《新唐书・礼乐志》记载,唐代宫廷会在中元节这天,于太庙设祭,由皇帝亲率三公九卿祭拜列祖列宗,祭品以 “太牢”(牛、羊、豕各一)为主,搭配五谷、酒醴,礼官诵读祭文,祈求先祖庇佑社稷安宁。除了祭祖,宫廷还会举行 “普渡” 仪式,在长安城外设坛,邀请高僧诵经,焚烧纸钱、衣物,超度无主亡灵,以示帝王 “仁及幽冥” 的胸怀。到了宋代,宫廷中元节更添雅致,《东京梦华录》载,皇室会赏赐大臣 “盂兰盆”(以竹编为架,糊上彩纸,内置供品),盆中插满荷花、莲蓬,寓意 “洁净渡亡”,大臣们则以诗词唱和,将祭祀与文人雅趣相融。

民间祭祀则更贴近生活,核心是 “祭祖尽孝” 与 “送冥资”。入夏后,百姓便开始准备中元节祭品:提前用黄纸裁剪 “冥衣”,衣料上印着简单的花纹,鞋履、被褥一应俱全;将草纸折成 “元宝”,或用铜钱模板在黄纸上印出 “冥币” 纹路,称之为 “烧纸”。到了七月十五当天,家家户户会先在家中设灵位,摆放祖先遗像,供桌上陈列逝者生前爱吃的菜肴 —— 江南多备糯米藕、桂花糕,北方则摆饺子、馒头,再斟上三杯酒、三碗茶,点燃香烛,全家按长幼顺序跪拜行礼。

午后或傍晚,家人会带着祭品、纸钱前往祖坟祭扫。抵达墓地后,先清理坟头的杂草、落叶,用新土将坟堆培高,称之为 “添坟”,寓意 “为祖先修缮居所”。接着在坟前摆好供品,点燃香烛,将冥衣、纸钱在坟前画好的 “半开圆圈”(开口朝向坟茔,意为 “祖先专属”)内焚烧,焚烧时需轻声呼唤祖先名号,告知 “中元节到了,给您送钱送衣,您在那边好好过”。待纸钱烧尽,家人会围着坟茔走三圈,将供品中的糕点、水果分食,意为 “与祖先共享福气”,最后再磕三个头,才算完成墓祭。

二、佛道交融:从 “盂兰救母” 到 “中元普渡”

古代中元节的习俗,深深烙印着佛教与道教的文化印记,两种信仰的融合,让节日更添慈悲与庄重。

佛教传入中国后,“盂兰盆节” 的故事逐渐与中元节结合。据《盂兰盆经》记载,佛陀弟子目连为救度堕入饿鬼道的母亲,向佛陀请教方法,佛陀告知需在七月十五这天,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,借助僧众的功德,让母亲脱离苦难。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唐代起,民间便有 “盂兰盆会” 的习俗:寺庙会在中元节当天举办法会,邀请高僧诵经,信徒们则带着米、面、水果等供品前往寺庙,供养僧众,同时为逝去的亲人祈福。普通百姓虽未必能参与寺庙法会,却也会在家中摆放 “盂兰盆”,盆中盛放五谷、水果,象征 “供养僧众、救度亡灵”,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孝心与对众生的慈悲。

道教则将中元节视为 “地官赦罪” 之日。道教认为,农历七月十五是地官大帝诞辰,这天地府之门大开,地官会核查亡灵善恶,赦免善者罪孽,让其得以转世或升入仙界。因此,古代民间会在中元节当天,于家门口或河边焚烧 “疏文”(写有祈福内容的文书),祈求地官保佑祖先亡灵脱离苦难;部分地区还会在河边摆放 “水灯”—— 用荷叶或纸船承载蜡烛,点燃后放入河中,任其漂流,寓意 “为亡灵照亮归途,也为孤魂野鬼指引方向”,体现 “普渡众生” 的善意。

三、市井烟火:节日里的 “禁忌” 与 “热闹”

古代中元节虽以 “祭祀” 为核心,却也不乏市井生活的烟火气,同时伴随着诸多 “禁忌”,体现古人对 “幽冥” 的敬畏。

节日期间,民间有诸多禁忌:忌夜晚外出,尤其忌走偏僻小巷,认为 “中元节鬼魂游荡,易撞见不祥”;忌穿红色、白色衣物,红色过于鲜艳,易吸引鬼魂注意,白色则被视为 “丧葬之色”,不吉;忌直呼他人姓名,怕被 “鬼魂” 记住,招致灾祸;忌乱踩他人烧纸的灰烬,认为灰烬是 “亡灵的钱财”,踩踏会冒犯亡灵。此外,家长还会告诫孩子,不要捡拾路边的糕点、糖果,怕那是 “给鬼魂的祭品”,吃了会生病。

虽有禁忌,中元节的市井却也不乏热闹。宋代《武林旧事》记载,临安(今杭州)的中元节,街头巷尾会售卖 “冥衣、纸钱、水灯” 等物品,商贩们还会用彩纸扎成 “纸人、纸马、纸屋”,供百姓购买焚烧,称之为 “冥器”。傍晚时分,河边挤满了放灯的人,荷叶灯、纸灯在河面上连成一片,烛光映着夜色,宛如星河,岸边还有小贩售卖小吃、玩具,大人带着孩子赏灯,热闹非凡。

北方部分地区则有 “放河灯”“放路灯” 的习俗:村民们会在村口至河边的路上,每隔几步点一盏油灯,称之为 “路灯”,指引亡灵回家;到了河边,再将水灯放入河中,同时焚烧纸钱,祈求亡灵平安。孩子们则会围着油灯追逐嬉戏,虽有 “鬼魂” 的传说,却也难掩节日的欢乐。

四、文人雅趣:诗词里的中元情怀

古代文人对中元节格外偏爱,他们将节日的哀思、感悟融入诗词,为中元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。

唐代诗人戴叔伦在《中元节》中写道:“兰盆晓破莫言休,蜀锦缠头花满头。客散虚堂夜初静,一灯孤照百虫秋。” 诗中描绘了中元节兰盆会的热闹场景,待宾客散去,只剩孤灯一盏,映照秋夜虫鸣,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孤寂与对亡灵的追思。宋代陆游则在《中元作》中写道:“中元日午,热退天凉,秋意满庭,忽忆亡妻,遂作此诗。” 诗中没有宏大的祭祀场景,却以 “秋意满庭” 的细节,道尽对亡妻的思念,让节日的哀思更显真挚。

除了写诗,文人还会在中元节举办 “雅集”。三五好友聚于庭院,桌上摆放瓜果、酒茶,点燃香烛,一边赏月,一边谈论诗文,同时为逝去的友人祈福。有的文人还会亲手书写 “祭文”,念给逝去的亲友听,将思念与牵挂诉诸笔墨,让中元节的情感表达更添文雅。

古代的中元节,没有现代科技的便捷,却有着最朴素的虔诚与最厚重的情感。无论是宫廷的国祭、民间的祭祖,还是佛道的法会、市井的热闹,都围绕着 “慎终追远” 的核心,将对祖先的思念、对亡灵的慈悲、对生命的敬畏,融入每一个仪式、每一份祭品、每一盏灯火。那些在烟火中摇曳的烛光,在河面上漂流的水灯,在坟前焚烧的纸钱,不仅是古人对 “另一个世界” 的想象,更是对 “爱与记忆” 的坚守 —— 这份坚守,跨越千年,至今仍在中元节的习俗中,闪耀着温暖的光芒。

免费创建纪念馆
发讣告
创建家谱
创建祠堂
下载官方APP
官方新闻
爱心服务站推荐使用“天堂念“,天堂念APP网络祭扫,文明安全的祭祀方式,文明祭祀新风尚,安达市弘宇爱心服务站,网络祭扫,居家追思首选,在外地怎么表达对逝者的思念
新华报业交汇点报道“天堂念”,天堂念受到社会各界好评,网上祭祀平台就选天堂念,网上祭祀平台天堂念,天堂念让思念没有距离
天堂念登上了新华报业交汇点新闻,天堂念受到社会各界好评,网上祭祀平台就选天堂念,网上祭祀平台哪家好,天堂念让思念没有距离,网上祭奠平台哪家靠谱
天堂念违法违规的行为零容忍,天堂念严厉打击虚假恶搞内容,天堂念AI服务预警+阿里云内容安全审核+人工复核严格的审核机制,天堂念杜绝恶搞、低俗、诋毁英烈等违法,天堂念资质完备、合规经营,天堂念高度重视网络传播信息的合法性
复制链接

微信扫一扫

QQ扫一扫

在线咨询
官方下载
关注公众号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