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今天是教师节,更加怀念曾为人民教师的母亲
母 亲 祭
公元二〇二三年,岁次癸卯,仲秋初十,八十六岁慈母携对尘世之眷恋、对亲人之牵挂及诸多未竟心愿,永远辞别了我们。三载光阴倏忽而过,儿女们对您的思念却日益深重。每当忆起您慈祥的面容与温柔的叮咛,心中便交织着温暖与酸楚。您虽已远去,爱意却始终萦绕左右,如夜空最亮的星,默默守护着我们前行的步履。
母亲于一九三八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,生于上社镇中南村郭家巷,祖上世代以农耕为业。彼时倭寇侵华,战乱频仍,民生凋敝。及至少年,母亲入本村小学启蒙,继而高小毕业,后赴平定师范研习。一九五六年,她投身教育事业,入职公师相关教育岗位,先后在黄沙口、中南、佛堂、上社、东苌池、芝角、西掌北庄、城武中心、南长池、西关等十余处基层行政村及自然村执教。一九八四年,母亲调任县教育局教研室,专注于教学研究与业务督导工作。凭借卓越的业务能力与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,她跻身盂县建国首批小学高级教师之列,并于二〇二二年荣获中组部颁发的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。一九五九年,母亲与父亲结缘归于韩府,共育我们兄妹四人。回首六十载相依相伴的岁月,我们亲眼见证了她作为女儿与儿媳对双亲及公婆的孝亲敬长,作为妻子对丈夫的温婉相依,作为长女对兄弟姐妹的珍视谦让,更作为母亲对儿女的含辛哺育与殷切期许。
孜孜以求的教育人生--- 母亲将职业视作使命,把教育当作终身事业,以恪尽职守为准则,以敬业奉献为初心,堪为人师典范。自一九五六年从业以来,她的大半光阴与心血都倾注在基层教育一线。那时乡村办学条件艰苦,看到家境贫困的学生买不起铅笔、本子等文具,她总会悄悄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添置,塞到孩子们手中时还不忘叮嘱他们好好读书。执教生涯中,她的学生近遍晋盂大地,远及津、京、冀及太原等地,恰是“一支粉笔书尽春夏秋冬,三尺讲台育得桃李四方”。她总愿倾囊相授,将毕生所学传递给学子,更期盼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栋梁之才。晚年时,常有外地归来的学生登门探望,与他们攀谈之际,母亲的喜悦溢于言表,满是教书育人的成就感,同时不忘送上殷切期许与美好祝愿。
善良诚朴的处世之道--- 母亲始终恪守家族传承与训导,以真诚宽厚为美德,以济人解惑为己任,借教书育人的平台,将爱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四方。她善待邻里,乐于助人,不趋炎附势讨好权贵,更不嫌弃困顿潦倒的贫者。她教导我们,善待自己必先善待众生,秉持与群众为伍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、人生观与价值观。无论身处何处,她都以平等之心待人,周身总萦绕着亲和的气场,让人倍感轻松愉悦,全无尊卑之分的压力。
克勤克俭的持家准则---- 或许是历经艰难岁月的缘故,母亲将“勤俭”二字刻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节,为全家生计未雨绸缪。那时她白天要给学生上课,夜晚回到家还得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、备课到深夜,连片刻歇息的时间都难得。每到过年,为了让我们兄妹四人都能穿上崭新的棉衣,她更是常常整夜不睡觉,一针一线地缝制,指尖被针扎破是常有的事,却从不见她抱怨一句。即便后来生活条件大幅改善,她仍坚守节约俭朴的信条,在吃穿用度上杜绝铺张浪费,处事周全稳妥,始终避免寅吃卯粮的窘迫。 坚强乐观的生命品格---- 母亲晚年卧病在床,历经数次手术的煎熬,却始终以坚韧意志与病魔抗争。她默默忍耐病痛,只为为亲人减轻负担。每当亲友前来探望,她总会格外欣喜,即便身体不适也强打精神寒暄,畅谈开心琐事,传递乐观信念与正向力量。
母亲,是您教会我们何为真诚、善良、勤劳、坚强、宽厚与奉献。您用一生的辛劳与无私,与父亲共同为我们撑起了温暖的家。如今,我们正努力活成您期盼的模样:认真生活,勤勉工作,本分做人,彼此扶持,惟愿让您在天堂安心。家中的老照片,我们时常翻阅;您爱吃的饭菜,我们学着烹制;您的谆谆教诲,我们永记心间。您虽离去,却从未走远,因为您早已融入我们的生命,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。亲爱的母亲,感谢您给予我们无尽的爱。若有来生,我们仍愿做您的儿女,承欢膝下,再续亲情。愿您在另一个世界远离病痛,唯有安宁与幸福相伴!
我们永远爱您,永远思念您——母亲!




